本帖最后由 cjm123 于 2011-9-18 00:25 编辑
一个优秀的仓储主管(经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仓库管理的专业知识 第一、明确认识到仓库管理的重要性。仓库作为一个工厂的物料和成品积散地,担负着非常大的作用。除银行外,工厂里几乎所有的流动资产都集中在仓库,仓库的流动顺畅与否,生产进出频繁和物料的收发是否正常有序,直接关系到工厂的生产效率能否达成有效目标。而物料的成本占整个企业成本的50—70%,重要性极高,仓库对物料的数字准确性也关乎到生产的进度。如果物料没有及时供给生产,造成收发料的短缺,极可能会影响到出货的顺利。判定任何一家工厂好坏首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现场(车间)、仓库和洗手间。 仓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工厂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得到了逐步的改良。仓库这个部门的名称也有了很多新的叫法:货仓、仓储课、物料部、资材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等。但是,不管什么叫法,仓库作为它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它始终担负着中转站的功能。仓库对于生产和货物的流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周转愈高愈是快捷高效,生产和流通愈是顺畅,资金的回笼当然也会加快。这也是任何一家公司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仓库是物资的聚散地,所以,如何对物料的保护和控管也是直接关系到各种损耗和浪费是否能减少到最低限度。库存的有效控管和利用、不断地维护减少自然损耗、数字的精准控制等。 第二、仓库的分类和各种细节管理的认知。组建一个仓库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三个原则:符合工艺要求的原则;符合进出顺利的原则;满足安全的原则。仓库大体可划分为:毒品(化学品)仓、工具仓、办公用品仓、常用物资仓等;常用物资仓又可分为:原材料仓、半成品仓、成品仓;原材料仓又可以分为:电子材料仓、五金仓、塑胶原料仓、纸箱仓、包辅材料仓和印刷仓等。 对于仓库的主要工作职责可用“三字”来概括:“收”、“管”、“发”。收:依订单和送货单对来料进行数量上的验收,以“定量包装”的原则来要求供应商,按单收料,大数全点,细数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一般是5%-15%的比例来抽点,如有误差再加大抽检比例。也可以使用一些精密度比较高的称量辅助工具来达到快捷高效地收料。如:电子磅称等。管:对于IQC已经验收确认OK或特采之物料依仓储已规划好位置归于指定地点,并做好标识和帐务处理,一定要有品管部门的验收报告和签字记录。这就是所谓的收料“三关”:品质关、数量关、单据关。发:仓库在发料时一定要按单发料,依照领料单和配料单并查实采购合同单或施工单进行发料,切不可只依领料单发料,造成物料的多发和浪费。并且还要做好出入库的料帐记录与定期盘存,不良物料及呆废料的定期处理。简而言之,用“四字”来概括:帐、物、卡、证。并要求达成“三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 在物料归于物料区的过程中,对于物料的堆放也要符合一定的“堆放原则”:立堆、加高机的利用、通道畅通、堆放时易读数等。但是对于堆放一定要遵循以下“三不”原则:不得阻塞通道、不得阻塞消防栓和灭火器、不得超高。对于堆放一般采用“四法”管理:五五堆放法、六号定位法、托盘化管理法、分类管理法。一般来说物料上下要采用“叠放原则”:“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中间常用”。对于化学品的储放要遵守“三远离四严禁”原则:远离火源、远离水源、远离电源、严禁超高、严禁混合堆放、严禁堵塞通道、严禁堵塞灭火器。储存和发放物料一般要遵循以下“三原则”:仓库“十二防“(防火、防水、防压、防腐、防锈、防爆、防晒、防倒塌、防潮、防盗、防蛀、防电)、定点定位定量、先进先出等三原则。 第三、对于物料的“储存期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电子元器件的有效储存期为12个月;塑胶件为4个月;五金件为6个月;包装材料为6个月;成品为12个月;化工及危险品按供应商提供的期限为准。当然这个有效期每家公司规定不同,但大致一样。对于超过期限的物料在投入到生产时,一定要进行再次品质确认。 第四、对于原物料的进出仓、半成品的进出仓、成品的进出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进出控制程序。同时,对于退料补料、呆废料的处理也要建立一套适合各公司具体操作的管理办法。
版权声明
1、在论坛内发表的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5、免责声明:仓库社区所发布的一切关于仓储物流相关的分析文章和资料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或需要该内容,请联系作者,购买授权,得到更好的服务。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件地址:admin@iepgf.cn)。
本文地址: https://www.iepgf.cn/thread-12866-1-1.html
|